目前分類:好文共欣賞 (1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個人對於這次88風災, 其實有很大的感觸...


簡言之就是一句老話


情緒性言論壓過理性探討, 長期規劃不敵現實利益!!


賀陳旦寫了一篇好文章, 題目是 十年 我們學到了什麼?


原文出處連結..http://e-info.org.tw/node/46019




 

 

十年 我們學到了什麼?

作者:賀陳旦(財團法人台灣生態工法發展基金會董事長)




921十周年前44天,中南部被洪水沖垮。大自然再度警告台灣,我們處在一個多災的土地,面臨巨變的氣候。然而,我們有這樣的全民意識了嗎?那些蜂擁圍觀金帥飯店倒入河中的民眾夠瞭解嗎?那些以為雨不大,不須要疏散土石流紅色警戒區的村里長夠警覺嗎?那些視野溪整治等同水泥化河床的工程人員夠用心嗎?有太多教訓沒有從根源檢討,有太多僥倖依舊得逞!


首先,高屏溪水量一年80億噸,為台灣河川之冠,卻有85%流入大海(其他河川平均70%入海),高屏地區地下水豐富(以致屏東縣自來水普及率為全台最低)。也因此長期超抽地下水造成嚴重地層下陷。活在水鄉,而不疼惜水,終為水患,乃至生命財產隨水而亡。


其次,氣候變遷的趨勢是雨量集中,一次颱風帶來2000毫米雨量,出乎人料,確非一般人為設計所能防範,但是假設我們治水工程的設計理念一直是儘快讓水流走(流入大海),現行水溝式河溪流速更快,不及回注地下,會使不頂大的雨也被束集水量,猛力沖向堤防,沖向橋墩,豈能不垮。我們等於在激化大氣變遷的惡劣趨勢,未達警戒的雨勢,也要成災了!這次雨實在大,但是八百億整治野溪的結果,是否讓雨水沖刷更疾不及走避,大有檢討餘地!


接著,我們看見一車一車的泡麵和各電視台一籮筐一籮筐「獨家」報導。許多專業救難人員都強調,最不應該送往災區的就是食物、衣服和未經訓練的的熱心人士。十年前921災後第三天許多載著中秋食物去給災民溫暖的車輛,塞住了搶72小時黃金時間的救護車。今天,這些個體救難英雄依然活躍在泥濘的路途中。


十年前,2700人離開了他們的親人。在思念中,在後悔中,這個社會學到管制檳榔種植;劃設土石流警戒區;停修台八線中橫(可惜只到去年);同時我們有了活潑的社區團體和美麗的新校園。這樣就夠了嗎?就對得起天人永隔的傷慟嗎?看看這一場水災,聽聽外國媒體的評論,我們心裡有數:我們從未痛下決心,做得更少。這回,我們要做什麼來向再度失去家人,土地的同胞交待?個人主張,非得要從長遠、從根本策劃災區未來,一定要全民、要持續建制國家風險體系:


第一、高屏地區的產業和聚落應該以國土計畫高度,尋求適合當地水土和人文的產業活動,例如:養生、觀光和原住民藝術。


第二、921善款現轉往行政院賑災基金會之45億元,應以提升整體國家防災意識和救災效率為目的,早日解凍,並成立專責法人聘專業人士主動規劃,靈活運用。


第三、已完稿之國土計畫法,國土復育條例等國土保育基本法朝野合作限期通過。各級政府據以完成保育區劃設及轉作計畫


第四、今年3月研擬之高屏溪整體治理綱要計畫及相關流域整治特別條例即刻完成法定程序。其餘四大河系流域治理組織,應剋定期限庚續成立。


十年,我們學到了什麼? 風雨中,我們要給個答案!


面對台灣土地的真相


馬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願面對的真相 Part II


Meat the Truth 面對肉類的真相﹣荷蘭影片: 揭示畜牧業是氣候變遷的元凶

我們會要求工廠廢水、電子電氣產品的製造材料與過程符合環保、綠色標準,卻忽略了「肉」這個商品是否也符合環保標準?「肉品」也是商品不是嗎?牧場不就是另一種工廠,不是嗎?

■每頭牛一年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相當於一輛汽車跑七萬公里的排放量。
■素食者即使開Hummer休旅車,也比肉食者騎腳踏車還要環保。
■所有荷蘭人如果每週一天不吃肉,就可達到荷蘭政府希望家家戶戶一年所減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目標。
■南美洲約有四億公頃的黃豆作物是種給牛吃的;如果是提供給人類食用,則只需兩千五百萬公頃就可以滿足全世界所需。

進一步閱讀:http://blog.yam.com/enlightenment/article/13852272

《六度的變化》一個越來越熱星球的未來:
http://blog.yam.com/enlightenment/article/13613666
九個無法挽回的暖化現象:
http://blog.yam.com/enlightenment/article/13824134
SOS緊急呼救!開始吃素!加入環保!
http://blog.yam.com/enlightenment/article/13701897
抗暖化的第一步:開始吃素!
http://blog.yam.com/enlightenment/article/13620751

開始吃素,拯救地球:http://blog.yam.com/enlightenment/category/1759456


======================================================
不知道這篇的作者是誰..
是在某個部落格的回應看到的..
本來不大能想像,吃素跟環保有什麼關係..
現在比較清楚了...=.=
那多多吃素吧.....

馬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各位友邦元首、各位貴賓、各位僑胞、各位鄉親父老、各位電視機前與網路上的朋友,大家早安,大家好!

一、二次政黨輪替的歷史意義


今年三月二十二日中華民國總統選舉,台灣人民投下了改變台灣未來的一票。今天,我們在這裡不是慶祝政黨或個人的勝利,而是一起見證,台灣的民主跨越了一個歷史性的里程碑。



走過顛簸
台灣已找回核心價值


我們的民主走過了一段顛簸的道路,現在終於有機會邁向成熟的坦途。在過去這段波折的歲月裡,人民對政府的信賴跌到谷底,政治操作扭曲了社會的核心價值,人民失去了經濟安全感,台灣的國際支持也受到空前的折損。值得慶幸的是,跟很多年輕的民主國家相比,我們民主成長的陣痛期並不算長,台灣人民卻能展現日趨成熟的民主風範,在關鍵時刻,作出了明確的抉擇:人民選擇政治清廉、經濟開放、族群和諧、兩岸和平與迎向未來。


尤其重要的是,台灣人民一同找回了善良、正直、勤奮、誠信、包容、進取這些傳統核心價值。這一段不平凡的民主成長經驗,讓我們獲得了「台灣是亞洲和世界民主的燈塔」的讚譽,值得所有台灣人引以為傲。顯然,中華民國已經成為一個受國際社會尊敬的民主國家。










五二○總統、副總統就職典禮慶祝大會上午在台北小巨蛋舉行,馬英九總統夫婦及副總統蕭萬長夫婦和來賓一起高唱「明天會更好」。
記者曾學仁/攝影

 


 


 


 


 


 


 


 


 


 


 


走向改革
期大步邁向優質民主


不過,我們不會以此自滿。我們要進一步追求民主品質的提升與民主內涵的充實,讓台灣大步邁向「優質的民主」:在憲政主義的原則下,人權獲得保障、法治得到貫徹、司法獨立而公正、公民社會得以蓬勃發展。台灣的民主將不會再有非法監聽、選擇性辦案、以及政治干預媒體或選務機關的現象。這是我們共同的願景,也是我們下一階段民主改革的目標。


開票當天,全球有數億的華人透過電視與網路的直播,密切關注選舉的結果。因為台灣是全球唯一在中華文化土壤中,順利完成二次政黨輪替的民主範例,是全球華人寄以厚望的政治實驗。如果這個政治實驗能夠成功,我們將為全球華人的民主發展作出史無前例的貢獻,這是我們無法推卸的歷史責任。


二、新時代的任務



緊迫任務
迎接全球化巨大挑戰


未來新政府最緊迫的任務,就是帶領台灣勇敢迎接全球化帶來的巨大挑戰。當前全球經濟正處於巨變之中,新興國家迅速崛起,我們必須快速提升台灣的國際競爭力,挽回過去流失的機會。當前全球經濟環境的不穩定,將是我們振興經濟必須克服的困難。但是,我們深信,只要我們的戰略正確、決心堅定,最後一定能達成我們的預定目標。


台灣是一個海島,開放則興盛、閉鎖則衰敗,這是歷史的鐵律。所以我們要堅持開放、大幅鬆綁、釋放民間的活力、發揮台灣的優勢;我們要引導企業立足台灣、聯結亞太、佈局全球;我們要協助勞工適應快速的科技變遷與產業調整;我們要用心培育我們的下一代,讓他們具有健全人格、公民素養、國際視野與終身學習的能力,並排除各種意識形態對教育的不當干擾。我們在回應全球化挑戰的同時,一定要維護弱勢群體的基本保障與發展機會,也一定要兼顧台灣與全球生態環境的永續經營。



導正政風
政府引領進步發動機


新政府的另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導正政治風氣,恢復人民對政府的信賴。我們將共同努力創造一個尊重人性、崇尚理性、保障多元、和解共生的環境。我們將促進族群以及新舊移民間的和諧,倡導政黨良性競爭,並充分尊重媒體的監督與新聞自由。


新政府將樹立廉能政治的新典範,嚴格要求官員的清廉與效能,並重建政商互動規範,防範金權政治的污染。我希望每一位行使公權力的公僕,都牢牢記住「權力使人腐化,絕對的權力使人絕對的腐化」這句著名的警語。我們將身體力行誠信政治,實踐國民黨「完全執政、完全負責」的政見。新政府所有施政都要從全民福祉的高度出發,超越黨派利益,貫徹行政中立。我們要讓政府不再是拖累社會進步的絆腳石,而是引領台灣進步的發動機。


我堅信,中華民國總統最神聖的職責就是守護憲法。在一個年輕的民主國家,遵憲與行憲比修憲更重要。身為總統,我的首要任務就是樹立憲法的權威與彰顯守憲的價值。我一定會以身作則,嚴守憲政分際,真正落實權責相符的憲政體制。我們一定要做到:政府全面依法行政,行政院依法對立法院負責,司法機關落實法治人權,考試院健全文官體制,監察院則糾彈違法失職。現在是我們建立優良憲政傳統的最好機會,我們一定要牢牢把握。



與美關係
採購必要防禦性武器


我們要讓台灣成為國際社會中受人敬重的成員。我們將以「尊嚴、自主、務實、靈活」作為處理對外關係與爭取國際空間的指導原則。中華民國將善盡其國際公民的責任,在維護自由經濟秩序、禁止核子擴散、防制全球暖化、遏阻恐怖活動、以及加強人道援助等全球議題上,承擔我們應負的責任。我們要積極參與亞太區域合作,進一步加強與主要貿易夥伴的經貿關係,全面融入東亞經濟整合,並對東亞的和平與繁榮作出積極貢獻。


我們要強化與美國這一位安全盟友及貿易夥伴的合作關係;我們也要珍惜邦交國的情誼,信守相互的承諾;我們更要與所有理念相通的國家和衷共濟,擴大合作。我們有防衛台灣安全的決心,將編列合理的國防預算,並採購必要的防衛性武器,以打造一支堅實的國防勁旅。追求兩岸和平與維持區域穩定,是我們不變的目標。台灣要成為和平的締造者,讓國際社會刮目相看。



堅持三不
九二共識下恢復協商


英九由衷的盼望,海峽兩岸能抓住當前難得的歷史機遇,從今天開始,共同開啟和平共榮的歷史新頁。我們將以最符合台灣主流民意的「不統、不獨、不武」理念,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維持台灣海峽現狀。一九九二年,兩岸曾達成「一中各表」的共識,隨後並完成多次協商,促成兩岸關係順利發展。英九在此重申,我們今後將繼續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儘早恢復協商,並秉持四月十二日在博鰲論壇中提出的「正視現實,開創未來;擱置爭議,追求雙贏」,尋求共同利益的平衡點。兩岸走向雙贏的起點,是經貿往來與文化交流的全面正常化,我們已經做好協商的準備。希望七月即將開始的週末包機直航與大陸觀光客來台,能讓兩岸關係跨入一個嶄新的時代。



和解休兵
台灣不應被國際孤立


未來我們也將與大陸就台灣國際空間與兩岸和平協議進行協商。台灣要安全、要繁榮、更要尊嚴!唯有台灣在國際上不被孤立,兩岸關係才能穩定向前發展。我們注意到胡錦濤先生最近三次有關兩岸關係的談話,分別是三月二十六日與美國布希總統談及「九二共識」、四月十二日在博鰲論壇提出「四個繼續」、以及四月二十九日主張兩岸要「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這些觀點都與我方的理念相當一致。因此,英九願意在此誠懇呼籲:兩岸不論在台灣海峽或國際社會,都應該和解休兵,並在國際組織及活動中相互協助、彼此尊重。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本應各盡所能,齊頭並進,共同貢獻國際社會,而非惡性競爭、虛耗資源。我深信,以世界之大、中華民族智慧之高,台灣與大陸一定可以找到和平共榮之道。


英九堅信,兩岸問題最終解決的關鍵不在主權爭議,而在生活方式與核心價值。我們真誠關心大陸十三億同胞的福祉,由衷期盼中國大陸能繼續走向自由、民主與均富的大道,為兩岸關係的長遠和平發展,創造雙贏的歷史條件。


最近四川發生大地震,災情十分慘重,台灣人民不分黨派,都表達由衷的關切,並願意提供即時的援助,希望救災工作順利,災民安置與災區重建早日完成。


三、台灣的傳承與願景



中華民國
與台灣命運緊密結合


從宣誓就職的這一刻開始,英九深知個人已肩負二千三百萬人民的付託,這是我一生最光榮的職務,也是我一生最重大的責任。英九雖然不是在台灣出生,但台灣是我成長的故鄉,也是我親人埋骨的所在。我尤其感念台灣社會對我這樣一個戰後新移民的包容之義、栽培之恩與擁抱之情。我義無反顧,別無懸念,只有勇往直前,全力以赴!


四百多年來,台灣這塊土地一直慷慨的接納著先來後到的移民,滋養、庇護著我們,提供我們及後代子孫安身立命的空間,並以高峻的山峰、壯闊的大海,充實、淬礪著我們的心靈。我們繼承的種種歷史文化,不但在這片土地上得到延續,更得到擴增與創新,進而開創出豐盛多元的人文風景。


中華民國也在台灣得到了新生。在我任內,我們將慶祝中華民國開國一百週年。這一個亞洲最早誕生的民主共和國,在大陸的時間只有三十八年,在台灣的歲月卻將超過一甲子。在這近六十年間,中華民國與台灣的命運已經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共同經歷了艱難險阻與悲歡歲月,更在追求民主的曲折道路上,有了長足的進步。國父孫中山先生的民主憲政理想,當年在大陸未能實現,但今天在台灣終於生根、開花、結果。




台灣民主
堅持對人民有利施政


面對台灣的未來,英九充滿了信心。多年來我走遍台灣各個角落,在與各行各業的互動之中,最讓我感受深刻的就是: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善良、正直、勤奮、誠信、包容、進取等傳統核心價值,不但洋溢在台灣人的生活言行,也早已深植在台灣人的本性裡。這是台灣一切進步力量的泉源,也是「台灣精神」的真諦。


盱衡時局,環顧東亞,台灣擁有絕佳的地理位置、珍貴的文化資產、深厚的人文素養、日漸成熟的民主、活力創新的企業、多元和諧的社會、活躍海內外的民間組織、遍佈全球的愛鄉僑民,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的新移民。只要我們秉持「台灣精神」,善用我們的優勢,並堅持「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的施政原則,我們一定可以將台澎金馬建設為舉世稱羨的樂土、我們引以為傲的美麗家園。


台灣的振興不只要靠政府的努力,更要靠人民的力量;需要借重民間的智慧、需要朝野協商合作、需要所有的社會成員積極投入。各位親愛的父老兄弟姊妹們,我們要從此刻開始,捲起袖子,立即行動,打造美麗家園,為子孫奠定百年盛世的基礎。讓我們心連心、手牽手,大家一起來奮鬥!


現在,請大家跟我一起高呼:


台灣民主萬歲!中華民國萬歲!


謝謝大家!

馬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很久沒有看到寫得這麼透徹的文章了...
也希望能喚醒那些沉睡的選民....
=========================================================


惡劣的選舉風格 只會形成惡劣的政府
南方朔



     近年美國大選,曾有過三次非常有警示或啟發意義的先例:


     其一是一九八八年民主黨杜凱吉斯對共和黨老布希之役。杜凱吉斯為麻薩諸塞州州長,此人為人君子、忠厚善良,因而選舉之初一路領先,差距高達廿個百分點。但老布希團隊以民粹主義式手法加以抹黑,並連帶醜化「自由派」,使得「自由派」成了髒字眼,在一輪輪狂扯濫打下,到了最後出現了美國歷史上罕見的「U型大逆轉」,後來全美自由派大老皆出面搶救反擊,但已難挽頹勢。此役的教訓是,杜凱吉斯陣營對民粹的醜化伎倆缺乏警惕,於是一個好人輸了選舉,而共和黨的民粹主義走向因此而確定。


     第二個例子是一九九六年民主黨總統柯林頓連任之役。根據該役首席策士馬克賓(Mark J.Penn)最近剛出的著作《微趨勢:明日巨變之後的小力量》所述,柯林頓此役並非那麼樂觀,如何抓住所謂的「中間選民」遂成了重點,但何謂「中間選民」卻言人人殊,馬克賓認為所謂「中間選民」就是關心孩子成長環境媽媽們,這些沒有聲音的媽媽們關心孩子受教的環境,關心他們長大後的生存機會,會在假日開車或步行陪孩子們去踢足球或其他體育活動。於是該次大選在馬克賓的建議下,「足球媽咪」(Soccer Moms)遂成了柯林頓的競選主軸。由於主軸溫馨而家庭,柯林頓此役打得非常輕鬆。「足球媽咪」的選戰策略,顯示出以這些媽媽們所關心的題目為主軸,選舉可以避免口水和意識形態之爭並發揮人性,而有極大的斬獲。


     第三個則是二○○四年布希連任對民主黨凱瑞之役。布希因為伊拉克戰事而焦頭土臉,於是在國師卡爾.洛夫主控下,把民粹醜化牌打到極致。他連任成功了,但共和黨應敗而勝,乃是美國失去了自我調整的機會。美國從全球最被尊敬的國家變成最不受尊敬的國家;美國經濟今天這種美元巨貶,次貸風暴方興末艾的困局也就更加深化。應敗而勝的選舉,乃是絕大多數美國人都因此而付出了更大的代價,二○○四年大選後,「紐約時報」評論家法蘭克.瑞奇(Frank Rich)曾評論說:二○○四乃是美國歷史上罕見的「反智」選舉,民主黨候選人與共和黨候選人在大學教職員層的比例為七比二,在讀報階層為二比一,但投票結果卻是○點五弱對○點五強。民主黨應勝而敗,被耽擱了四年的改革時間,代價還是由人民支付


     由上述美國大選經驗,我們已可看出選舉並無一定的規律。善良者未必一定當選,把國家搞壞的人,也未嘗沒有應敗反勝的機會;但儘管選舉裡充斥了這些讓人洩氣的現象,它也提示了我們,選舉和所有的政治一樣,它都是一種創造的藝術,真正有創意以及對百姓還有感情的人,總能掌握歷史的機會。而對人民來說,集體錯誤的選擇,一耽擱就是四年,代價仍然要由人民自己加倍來付出。


     今年台灣大選,任何人都知道台灣業已耽擱了八年。在這八年裡,台灣各級政府累積的債務已高達十三兆,財政的惡化已使國際貨幣基金和其他債信評等機構都開始覺得不安,設若這種情況未加改善,所謂的「拉丁美洲式的內爆」未嘗不可能在台灣出現。而龐大的政府債務,除了豢養出少數特權新富新貴外,它其實並未落到民生福祉上,相反的,則是台灣至少有百分之四十的人口是走在所得降低,生活為艱的道路上。最近,在過年的氣氛裡,人們看到低收入階層「年年難過年年過」的聲音,已逐漸表面化。低收家庭有八成覺得今年難過;許多古老的商業行為,如農民自行擺設年貨攤;早已消失的路邊理髮攤等皆已出現,這些都是社會經濟退化的跡象。


     在所得降低、生活費用變貴的時代,古老的經濟模式開始出現,這其實已是嚴重的警訊。今天的台灣早已不再是「藍」、「綠」兩國,而成了「有」和「沒有」兩個階級自成兩國的社會了。


     而非常讓人感慨的,乃是台灣的候選人,仍兀自耽游在醜化、抹黑、隱射式的攻訐,以及另外一些只意圖替少數人牟利的問題如陸資購屋、降低遺產稅等,對多達百分之四十正在向下沉淪的人民卻視若無睹,這樣的選舉和這些人又有甚麼關係


     台灣己到了必須從事全面性的結構與方向重整的時候。全球化的時代,一切競爭皆以十倍速在變化,任何階層與任何地區稍有鬆懈,即難免在全球化過程中受害;今天台灣每況愈下,即和過去八年來台灣政治忙於內鬥與內部分贓,而疏忽了結構調整所致。如果我們的候選人仍兀自在內鬥層次上搞醜化,抹黑,縱使靠這招並非不可能贏得選舉,但贏得選舉,輸掉台灣,這樣的選舉又有何意義?


     因此,在春節即將到來之際,看著台灣大選仍兀自在口水問題上內耗;民生凋弊益深,而兩組候選人並未對台灣的結構重整、對百分之四十人口的向下沉淪、對台灣傳統工商業的全面向上升級等,攸關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提出方向性的願景。台灣選民應格外提高警覺,並以上述美國三次大選的教訓為鑑。惡劣的選舉風格,只會形成惡劣的政府,美國人民為了民粹反智政治所付的代價就是殷鑑;由柯林頓第二任的選舉策略,也顯示出把人性考慮放進選舉策略中,那才會真正的改變時代的議題方向;由杜凱吉斯的不幸遭遇,更提醒了人們要對民粹操弄提高警覺。民主政治之可貴乃是它會給每個社會自我調整的機會,如果不能掌握這種機會,它犧牲掉的仍將是人民自己!


馬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聽到這句話,已經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情了,


久到連記憶一向還算不錯的我,


也想不大起來到底是多久了...


英國唸書時期嗎?? 天曉得...


 


無論如何,


機緣巧合,居然看到了這一篇文章


原來才知道 在這麼發人深思的一句話的背後,


還有一個這麼感人的故事...


 


簡短卻清晰


描述一段沒有白雪公主 沒有白馬王子


只有相似你和我那樣一般三個平凡人的平凡故事...


 


======================================================


「葉子的離開,是因為風的追求,還是樹的不挽留?」


 


 


這則故事在網上流傳已久,已經不知道它的出處跟作者,但其中有一句話:「葉子的離開,是因為風的追求,還是樹的不挽留?」觸動許多人的心。



愛上一個人,千萬別裝作不在乎。愛情是玩不起心理戰的,錯過了它,就沒有了。






大學四年交過五個女朋友,有一個女孩子,我很愛她,卻遲遲不敢追,她沒有美麗的面孔,沒有姣好的身材,沒有撩人的魅力,一個再平凡不過的女孩子。我喜歡她,真的真的很喜歡她,喜歡她的單純,她的直率,她的可愛,她的脆弱。

不追她的原因,也許是潛意識覺得平凡如她配不上我;也許是因為怕在一起後,一切好感都會消失;也許是怕外人的指指點點傷害了她;也許是覺得,她會是我的,不急著為了她而放棄一切。

最後這個原因,讓她陪了我四年,讓她看著我和別的女孩子廝混了四年,讓她心痛了四年。

她很想當一個好演員,但我卻像一個嚴苛的導演。我和第二個女朋友在廁所接吻,被她撞見,她尷尬的笑笑說:「Go on!」然後跑掉,第二天,她眼睛腫得像核桃一樣,我故意不去猜想是誰讓她哭成這樣,嘲笑了她一天,她在所有人都回家後,在教室哭了起來,她不知道練球回來拿東西的我,看了她一個多小時。

我的第四個女朋友,一直很不喜歡她,有次她們兩個吵了起來,我知道依她的個性不會去惹事,但我還是護著女朋友,她被我吼了一下後,愣住,眼淚滑了下來,我無視她的眼淚,陪女友走出教室,第二天,她依舊嘻嘻哈哈的和我開玩笑,我知道她很難過,但她不會知道我的心不比她好受。
 
當我和第五個女朋友分手時,我約她出去玩,玩了一天,我對她說:「我有事要對妳說。」她說:「真巧,我也有事要對你說。」

「我和她分手了。」

「我和他在一起了。」

我知道「他」是誰,他追她也有一陣子了,是個蠻可愛的男孩子,活潑有趣,充滿了熱情,追她追得滿城風雨。我不能表現自己的心痛,只能笑笑地恭喜她,但當我回到家,心中的痛楚強烈得令我無法承受,像有個千斤重的石頭壓在我胸口,我無法呼吸,想大叫卻叫不出來,眼淚竟然滑了下來,我掩面大哭,多少次,我也看著她為了那個不願承認的人掩面大哭。

畢業典禮時,我在手機上發現了一封簡訊,這是十天前,我掩面大哭時傳來的,只是我一直沒有去開過機。
 
「葉子的離開,是因為風的追求,還是樹的不挽留?」



葉子

上大學時,喜歡蒐集葉子,why?因為我覺得,一片葉子要離開它長期依賴的樹好勇敢呢!

大學四年,我和一個男孩子很好,不算男女朋友那種好,是好朋友那種好,但是,在他交第一個女朋友時,我學會了一種不該有的感覺,吃醋,心中的酸,不是一顆檸檬可以比喻,那就像是100顆臭酸的檸檬,酸到不行,他們只在一起兩個月,當他們分手,我還得掩飾自己心中強烈的喜悅,但是一個月後,他和另一個女孩子在一起。

我喜歡他,也知道他喜歡我,可是,他為什麼總是不追我呢?明明喜歡彼此,為什麼不行動?每當他交一個女朋友,我就心痛一次,一次又一次的打擊,讓我不禁懷疑,是我一廂情願嗎?不愛我,為什麼要對我那麼好?他對我的好,已經不是普通朋友可以做到。喜歡一個人,好難過,我可以清楚的知道他的喜好,他的習慣,唯獨他對我的感覺,我猜不透,難道要我這個女孩子去開口嗎?

儘管如此,我還是想在他身邊,關心他,陪他,愛他,也許算是一種等待的行為,等待他回來愛我,就像每天晚上等他的電話,等他的簡訊,我知道,就算他再忙,也會撥出一些時間給我。這樣的等待,陪了我四年,等待是難熬的,是令人想放棄的,但等到的那一剎那,讓人第二天會繼續等下去。這樣的煎熬,這樣的痛苦,這樣的幸福,這樣的矛盾,陪了我四年。

直到四年級下學期,大三的一個學弟喜歡上我,每天的熱情追求,令我從一開始的拒絕,漸漸願意挪出我心房的一些位置給他。他像一陣溫柔而持久的風,撩撥我這片搖搖欲墜的葉子,到最後,我發現我已經不想只留一點點的位置給這陣風,我知道這陣風,會帶我這片傷痕累累的葉子,到更幸福的地方。

於是我離開了樹,樹只是笑笑,沒有挽留。

「葉子的離開,是因為風的追求,還是樹的不挽留?」


 



 




因為我喜歡的女孩子叫葉子,因為她有一棵令她依戀的樹,所以我要當一陣風,一陣呵護她的風。

第一次看見她,是大三我轉來一個月後的事,個子小小的她坐在球場旁,一雙眼凝視著同和我在球場的學長,每天的社團時間,她總會坐在那裡,一個人,和朋友,她的眼光依舊凝視著他,當他和女孩子打打鬧鬧,她的眼中有淚,當他看向她,她的眼中有笑。看她成了我的習慣,就像她愛看他。

有一天她沒來,我心中沒來由的焦慮與不安,我無法解釋那種感覺,除了不安,還是不安,而且那學長竟然也不在。我衝去他們教室,躲在外面,看著學長罵她,她的眼淚,他的離去。

第二天,她依舊坐在場邊,看著他,我走過去,對她笑一笑,拿了張紙條給她,她先是驚訝的看著我,然後笑笑地收下。

隔天,她拿著紙條出現在我面前,然後離開。

「葉子的心太沉重,風吹不動。」

「不是葉子的心太沉重,是葉子根本不想離開樹。」

我回給她這段話後,她漸漸會和我說話,收我的禮物,接我的電話。我知道她喜歡的不是我,但我還是有毅力一定要讓她喜歡上我,四個月內我告白了不下20次,每一次她都轉移話題,但我還是不會放棄,我決定要的人,我就一定會給它追過來!

一直到不知道第幾次的告白,出了口,雖然知道她一定會又說到別的事,但還是有一絲絲希望她的答應,沒想到她都不說話,

「妳在幹嘛?怎麼不說話?」我對著話筒說。

「我在點頭。」

「啊?」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我在點頭!」她大聲叫。

我甩掉電話,匆匆披上一件衣服,上了車,衝去她們家按門鈴,當她開門的那一剎那,緊緊抱住她。

「葉子的離開,是因為風的追求,還是樹的不挽留?」

馬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社論》以史為鏡


2007-07-23/經濟日報/A2/財經要聞】社論


 「貞觀之治」是中國歷史上廣受稱頌的盛世之。除了時勢造英雄,唐太宗李世民的開明有為及知人善任,亦是重要基礎,而他「以銅為鏡,正衣冠;以古為鏡,知興替;以人為鏡,知得失」的防過三鏡,更成為傳世名言。歷史不會重演,歷史也不一定提出標準答案,但歷史可以解構過程,避免重蹈覆轍,這對近日陷入監理失當風暴的金管會,尤其重要。



對手握金融監理大刀、負責刮別人鬍子的金管會而言,近日顯然是非常難熬的日子。上周,台北地方法院開庭審理力霸集團掏空弊案中的力華票券違法放貸案,13同意力華展延逾限授信的官員全遭傳喚作證,其中金管會副主委張秀蓮、前銀行局長曾國烈、銀行局副局長林棟樑等多位高階監理官員的應答,被合議庭法官批評不知反省,甚至認為涉嫌圖利;最令金管會難堪的是,法官的批評完全不留情面,諸如「公權力就是這樣被你們玩完!」「要你們這些公務員幹嘛?」等,不僅讓金管會顏面盡失,監理權威與公信力更是蕩然無存。



面對法官的痛斥,金管會內部夜以繼日埋首於金融監理報告的官員自然是委屈滿腹,覺得該做的、能做的都做了,「事後諸葛,誰都會當」;張秀蓮就說:「金管會一切依法辦理,他(法官)來做我的位子,也會做同樣的事。」平心而論,金管會有沒有依法辦理,要由法官依證據判定,究竟是圖利他人、圖利自己(為保官位而聽命行事),還是純係行政裁量誤判,法院自會有個公道;然而,既是行政裁量,換個人來做同樣的事,卻不一定有相同的決定;且從力霸掏空的結果看,金管會錯失金融監理的黃金時機是事實,須負絕對責任,前主委施俊吉、曾國烈也正是為此負責下台。



因此,現在再來指責金管會無能、行政懈怠,無疑是浪費口水;真正的關鍵在於,金管會能不能記取這些教訓,對一件件擺在面前的重大監理個案,例如寶華銀行的接管與否、五家保險公司的增資期限、中信金控應否清兆豐金持股、中信辜家在開發金的大股東適格性等,為妥適、即時而必要的行政裁量決定,尤其是精把握行政裁量的時機。這並不是件容易的工作,就像張秀蓮說的,如果「早知道」力霸集團會出事,早就強行處理力華票券,既吐露對無法預知之事的無奈,但也同時顯了處理時機的重要性。



從幾次處理問題金融機構的歷史經驗,金管會也可以得到類似的結論。以金融重建基金(RTC)最早接管的中興銀行為例,遲遲遷延不決的結果,是虧損黑洞的持續擴大,政府賠付的金額也因此跟著增加;去年底接管的台東企銀也是如此,金管會六度展延其增資期限,最終仍難逃接管命運,而淨值也已縮水;中華銀早就顯露敗RTC也予列管輔導,竟還是走到惡性鉅額掏空這一步,並由人民埋單;對關係人授信逾限的力華票五年三度寬延改善期限,何嘗不是如此?這些個案都在訴說一個事實,就是問題金融機構的處理「拖愈久,洞愈大,處理成本愈高」;台灣已為問題金融機構的處理付出數千億元的昂貴代價,以史為鏡,金管會應該、也必須從中習得經驗與教訓了。那麼,面對淨值已是負數的金融機構,金管會還在猶豫什麼?



金融監理之為用,就在於防患於未然,這是金管會存在的價值;社會對金管會也沒有不切實際的期待,要求金管會像上帝一樣具有「預知未來」的能力;但社會要求金管會負起應有的監理責任,為所當為,及早清除破壞金融穩定的地雷。我們可以理解金融機構的處理不易,因其涉及廣大存款人、股東、員工的權益,以及授信企業的營運、同業拆借等流動性問題等,技術細節多、複雜程度高且影響層面廣,行政裁量必須周延而縝密。可是,這也正是將金管會設計為獨立機關的主因,就是要求金管會對違法亂紀的金融行為,排除非關專業的因素,即時「吹哨」制止,如果處處瞻前顧後,就是現今的景況。以史為鏡,金管會還可以得到另一個結論,天塌下來,不是只有高個兒頂著,大家都得要承擔。

馬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由之家:扁家族貪瀆使台灣政治權利首度降級



Freedom House的全文














Freedom in the World - Taiwan (2007)






Population: 22,800,000


Capital: Taipei



Political Rights Score: 2
Civil Liberties Score: 1
Status: Free


Ratings Change



Taiwan’s political rights rating declined from 1 to 2 due to concerns about corruption, particularly links among politicians, business, and organized crime.


Overview




The ruling 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 (DPP) suffered a resounding defeat in the December 2005 local elections, which reflected growing public frustration with the political gridlock in Taiwan. Following revelations that members of his family and close political aides were being investigated in a series of corruption cases, President Chen Shui-bian was forced to delegate some of his powers to Prime Minister Su Tseng-chang. Despite large-scale, ongoing demonstrations demanding his resignation and approval ratings in the single digits, Chen remained firmly committed to staying on until the end of his term in May 2008.







Located some 100 miles off the southeast coast of China, Taiwan became the home of the Chinese nationalist Kuomintang (KMT) government-in-exile in 1949, when Communist forces drove the KMT off the mainland following two decades of civil war. While Taiwan, still formally known as the Republic of China, is independent in all but name,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RC) considers it to be a renegade province and has long threatened to take military action against the island if it declares de jure independence.


The breakthrough for Taiwan’s transition to democracy occurred in 1987, when the KMT’s authoritarian leader, Chiang Ching-kuo, ended 38 years of martial law. The media were subsequently liberalized, and opposition political parties were legalized in 1989. In 1988, Lee Teng-hui became the first native Taiwanese president, breaking the mainland emigres’ stranglehold on politics. In his 12 years in office, Lee oversaw far-reaching political reforms, as well as Taiwan’s first multiparty legislative elections in 1991–92 and the first direct presidential election in 1996. In order to undermine Beijing’s claim that there was only “one China” and that Taiwan was part of it, Lee downplayed the KMT’s historic commitment to eventual reunification with China and promoted a distinct Taiwanese national identity.


Chen Shui-bian’s victory in the 2000 presidential race, as a candidate of the pro-independence 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 (DPP), ended 55 years of KMT rule. Chen and his vice presidential running mate Lu Hsiu-lien won reelection in March 2004 by a margin of only 0.2 percentage points after both were injured in an apparent assassination attempt. Although the opposition alleged that the shooting was staged in order to gain sympathy votes, two lawsuits challenging Chen’s win were rejected by Taiwan’s high court.


In August 2004, the Legislative Yuan passed a resolution for constitutional amendments. Members of an ad hoc National Assembly were elected to vote on what Chen termed “the first phase” of constitutional reform, and they approved the first set of constitutional changes in June 2005. The reforms wrote a national referendum mechanism into the constitution, cut the size of the 225-seat legislature by half, extended legislative terms to four years, and exchanged Taiwan’s single-vote, multiple-member-district electoral system for a system of single-member districts with proportional representation (a two-vote system). The new electoral system was set to be put into use in 2007. However, questions remained about the independence of the Central Election Commission, which was overseeing the redistricting of electoral constituencies, and whether the new system would curtail the continuing problem of “vote buying” and influence peddling during elections.


After failing to capture a majority in the December 2004 legislative elections, the DPP suffered a resounding defeat in the December 2005 local elections, with the KMT gaining control of 14 out of 23 local governments. The results reflected growing public frustration with the political gridlock that had resulted from two different, strongly opposed parties controlling the executive and legislative branches of government. The DPP had also failed to live up to its promise to offer an alternative to “dirty politics,” and instead came to be racked by infighting and corruption scandals. Although the DPP regained some ground at the end of 2006, retaining the seat of mayor of Kaohsiung and doing better than expected in Taipei, the December 9 elections were marred by accusations of vote buying and bribery on both sides. The Ministry of Justice regarded the charges as “very serious issues” and reported that 81 vote buying and bribery cases related to the mayoral elections and 509 cases related to the city councilor elections were under investigation.


In May 2006, Chen was forced to delegate some of his powers to Prime Minister Su Tseng-chang following revelations that members of his family and close political aides were being investigated in a series of corruption scandals. Chen had also been questioned in an ongoing investigation into the misappropriation of funds from his office. Despite large-scale demonstrations demanding his resignation and approval ratings in the single digits, Chen remained firmly committed to serving out his term, which ends in May 2008. He survived two attempts by opposition legislators to recall him in June and November, as they were unable to gain the two-thirds majority necessary to launch constitutional recall procedures, which would entail a public referendum and review by the Council of Grand Justices. Following the corruption indictment of First Lady Wu Shu-chen in November, Chen declared that he would only resign if she were actually convicted.


The December 2005 election defeat also made it clear that the DPP had to formulate a more effective response to the opposition’s conciliatory policy toward the PRC, under which the leaders of the two main opposition parties, the KMT and People First Party, had visited Beijing earlier in 2005. Despite China’s March 2005 promulgation of an antisecession law providing for the use of “non-peaceful means” against Taiwan if efforts to achieve a peaceful reunification were “completely exhausted,” the opposition’s policy had apparently resonated with the electorate. Nevertheless, polls consistently showed that more than 80 percent of Taiwan’s people would prefer to maintain the status quo in cross-strait relations.


In two major speeches in January 2006, Chen risked Beijing’s ire by signaling a return to his pro-independence roots. He called for a referendum on a new constitution by 2008, with no subjects barred from consideration; advocated applying to join the United Nations under the name “Taiwan”; and announced tightened rules on investment in mainland China. Despite intense public and private pressure from the United States not to take further measures that would threaten the status quo, Chen in February abolished the National Unification Council, a largely symbolic act demonstrating that reunification with the mainland was no longer a policy goal of Taiwan’s government.


In contrast to the bellicose rhetoric with which it had previously responded to such moves, the PRC has recently adopted a far more nuanced approach to Taiwanese politics. Beijing was apparently confident that Chen’s pro-independence initiatives had little chance of passing in the KMT-controlled legislature, and that front-runner Ma Ying-jeou of the KMT would soon replace Chen in the 2008 presidential election.




Political Rights and Civil Liberties




Taiwan is an electoral democracy. The 1946 constitution, adopted while the KMT was in power on the mainland, created a hybrid presidential-parliamentary system. The president, who is directly elected for a maximum of two four-year terms, wields executive power, appoints the prime minister, and can dissolve the legislature. The prime minister is responsible to the national legislature, or Legislative Yuan, the members of which are elected to four-year terms. The Executive Yuan, or cabinet, consists of ministers appointed by the president on the recommendation of the prime minister. Constitutional amendments are subject to the approval of two-thirds of the legislature, followed by a national referendum.


For the first time since it was founded in 1912, the KMT held democratically contested elections for the post of party chairman in 2005. The new leader, popular former Taipei mayor Ma Ying-jeou, vowed to reform the party, fight internal corruption, and recruit younger members.


The DPP-led administration of President Chen Shiu-bian has pledged to stem incidents of vote buying and to fight improper links among politicians, business, and organized crime, which flourished under KMT rule. The Ministry of Justice announced in September 2006 that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in 2000 of the Black Gold Investigation Center, a government anticorruption unit, 8,368 people had been indicted, including 451 senior government officials, 528 elected representatives and 3,289 members of the general public However, the DPP’s anticorruption efforts have been undermined and its image tarnished by a series of recent scandals: Chen Shui-bian’s close aide, former deputy secretary-general of the presidential office Chen Che-nan, was facing prosecution for corruption and insider trading, as was Chen’s son-in-law, Chao Chien-ming. In November, First Lady Wu Shu-chen was indicted for corruption in a case involving embezzlement of funds from the presidential office. In 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s 2006 Corruption Perceptions Index, Taiwan was ranked 34 out of 163 countries surveyed.


According to the Asian Network for Free Elections 2006 report on Taiwan’s December 2004 elections, observers in many constituencies “heard reports of widespread vote-buying, and many citizens clearly believe that it is prevalent.” The report notes that “statistics of the Ministry of Justice confirm that it is indeed still a significant issue in Taiwan, although they also indicate some success in cracking down on the practice.”


The Taiwanese press is “vigorous and active,” according to the 2006 human rights report issued by the U.S. State Department. Print media are completely independent, but electronic media and broadcast television stations were subject to government influence through the authority of the Government Information Office (GIO) to regulate programming and the licensing process until mid-2006, when a new oversight body was established. Criticism of the GIO’s handling of license renewal and revocation had ramped up in 2005, when TVBS, a Hong Kong–owned satellite television station known for its coverage of corruption and other government scandals, was fined for violating a law restricting foreign ownership to less than 50 percent. Following charges that the government was restricting press freedom, the GIO refrained from taking further action against TVBS. Given that most Taiwanese can access about 100 cable television stations, the state’s influence on the media is, on balance, minimal. Moreover, legislation approved in 2003 bars the government, political parties, and political party officials from owning or running media organizations. It also ordered the creation of a Nation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 (NCC) to replace the GIO in overseeing the operations of the broadcast media. The legislation to create the NCC as an independent body under the Executive Yuan was passed in October 2005 and the body conven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February 2006. Although the U.S. State Department report noted that some homosexual rights advocacy groups have reported monitoring and interference in online chat-rooms by the Taiwan authorities, there are generally no restrictions on internet access.


Taiwanese of all faiths can worship freely. Religious organizations can choose to register with the government; those that do so receive tax-exempt status. Taiwanese professors and other educators write and lecture freely.


Freedom of assembly and association are well respected, as evidenced by the large-scale yet mainly peaceful demonstrations that took place throughout 2006. Permits are required for outdoor public meetings, but these are routinely granted. All civic organizations must register with the government, although registration is freely approved. Taiwanese human rights, social welfare, and environmental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NGOs) are active and operate without harassment.


Trade unions are independent, and most workers in Taiwan have enjoyed the right to free association for many years. However, government employees do not have associational rights, and all teachers, civil servants, and defense industry workers are barred from joining unions or bargaining collectively. A riot by Thai workers in August 2005 highlighted the abysmal living and working conditions of Taiwan’s 300,000 foreign workers, who are neither covered by the Labor Standards Law nor represented by Taiwan’s unions. Foreign workers often fail to report abuses for fear of repatriation and subsequent inability to repay debts to the employment brokers through whom they find work in Taiwan.


Taiwan’s judiciary is independent, and trials are public and generally fair. There is no trial by jury; judges decide all cases. In August 2004, the Ministry of Justice established a task force to probe corruption in the judiciary, and since then, several officials have been brought under investigation. While political influence over the courts has been reduced, there are lingering concerns about the influence of organized crime on the outcome of some cases. Arbitrary arrest and detention are not permitted, and police generally respect this ban.


The police in Taiwan are under civilian control, although according to the 2006 U.S. State Department report, police corruption continues to be a problem. Suspects are allowed attorneys during interrogations specifically to prevent abuse during detention. The government is in the process of installing video recording technology in all interrogation rooms in order to document the techniques used. Prison conditions are generally adequate and conform to international norms. Because overcrowding is the most serious problem, expansion projects are in progress at a number of prisons.


Taiwan’s constitution provides for the equality of all citizens. Apart from the unresolved issue of ownership of ancestral lands by indigenous peoples, the rights of descendents of speakers of Malayo-Polynesian languages are protected by law, and the government has instituted social and educational programs to help the population assimilate into mainstream Taiwanese society. Companies wishing to compete for government contracts are subject to a quota system for employment of the Malayan aborigines and people with physical disabilities. In a measure to increase a sense of community among Taiwanese aborigines, the first aboriginal television station was launched in July 2005; it broadcasts a mix of news and features focusing on aboriginal communities. When the redistricting of electoral constituencies goes into effect, six seats will be reserved for indigenous peoples.


Laws protecting privacy are generally adhered to. Searches without warrants are allowed only in particular circumstances, and a 1999 law imposes strict punishments for illicit wiretapping. With the exception of civil servants and military personnel traveling to China, freedom of movement is generally not restricted. During the 2005 Lunar New Year holidays, direct airline flights between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commenc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55 years, with nearly 50 flights from Beijing and Shanghai to Taipei. The possibility of opening up these routes permanently is still being discussed. Currently, flights between Taiwan and China must touch down in a third country.


Taiwanese women have made impressive gains in business in recent years, but they continue to face job discrimination in the private sector. Rape and domestic violence remain problems despite government programs to protect women and the work of numerous NGOs to improve women’s rights. Although the law allows authorities to investigate complaints of domestic violence and to prosecute rape suspects without the victims formally pressing charges, cultural norms inhibit many women from reporting these crimes. The Ministry of the Interior reported that 6,601 charges of rape or sexual assault were filed in 2006; of these, only 1,825 were tried and resulted in 1,535 convictions. According to the U.S. State Department report, experts estimate the actual number of rapes to be 10 times the official number.


馬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本「品質神話」崩毀的教訓


=天下雜誌 更新日期:2007-01-18 記者:張漢宜


一向以高品質自豪的日本產品,最近警訊不斷。
新力、豐田、三洋等大企業紛紛召回不良產品,
也給了各國對手可趁之機。從中我們可以得到哪些教訓?


一向以品質為傲的日本企業,出現品質崩壞危機。

二○○六年,真可說是日本產品的「品質災難年」:新力製造的筆記型電腦用電池,發生異常過熱與起火,大幅回收九百六十萬顆。三洋出產的手機電池也有過熱、破裂的現象,回收一百三十萬顆。此外,日本知名服飾品牌Uniqlo的幼兒長褲被檢驗出化學物質過量,松下暖氣機有一氧化碳中毒的危險,日立吹風機也發生冒煙起火。

在全球汽車業聲勢扶搖直上的豐田,被看好今年很可能超越通用、成為全球汽車業新霸主;然而,這樣的豐田,也出現品質警訊。《日本經濟新聞》報導,由於擴張速度太快,豐田汽車召回量出現不尋常爆增,瑕疵品回收率從二○○四年開始連續兩年超過一百八十萬台,創下新高。這顯示豐田品質控管出了問題,甚至遭日本政府公開點名改善。豐田社長渡邊捷昭去年七月在記者會上公開向大眾鞠躬致歉,坦承因業績成長太快,導致影響到品質的維持。

品質不佳引起的危機,讓日本企業損失慘重,付出的代價動輒上億。《朝日新聞》報導,為了處理不良電池回收,新力就花了五百一十億日圓,三洋也估計損失三十到四十億日圓。此外,松下電機也因暖氣機問題而付出兩百四十九億日圓的代價。

然而,這些企業損失的不只是金錢,還有消費者的信賴。根據《日經商業週刊》調查,日本七成消費者認為,日本製的產品近年來確有品質低落的情形。更值得注意的是,當韓國與中國的競爭者紛紛崛起,日本企業品質出現大漏洞,正好給了對手可乘之機。

多年來消費者印象中「品質第一」的日本企業,到底出了什麼問題?《日經商業週刊》與《日本經濟新聞》針對日本製品質下滑進行分析,有四個關鍵原因:


一、生產全球化,品質難掌控


在全球化的趨勢下,企業為了降低成本,到海外尋求工資更便宜的勞力市場,尤其是有「世界工廠」之稱的中國大陸。然而,海外員工的素質與品質管理,卻是一大隱憂。

法新社報導,英國知名時尚品牌Burberry為了成本考量,決定將南威爾斯的工廠遷往中國,引起強烈反彈,其中批評最力的人士之一是英國籍奧斯卡影后艾瑪.湯普遜,她悲觀地認為,這將是Burberry品質低落的開始。她表示,如果一個英國品牌卻標示「中國製」,她會質疑那家公司的貪婪,以及那件商品利用難以想像的低廉工資所製造出來的品質。


二、人才青黃不接,「現場力」低下


對製造業而言,人才愈來愈難尋。日本政府的數字顯示,在日本大學生中,八年前有一二.三%申請攻讀工科,但去年已降到只有八.七%。東京工業大學一位教授就感嘆,以前有許多工科學生畢業後,會在製造業的第一線堅持崗位、貢獻專業,但現在願意攻讀工科的學生不僅愈來愈少,也大多不願流汗工作,製造業只好進用較次等的人力,連帶影響到品質。

此外,日本經濟泡沫後「失去的十年」,由於經濟長期低迷,加上少子高齡化社會的影響,造成企業人才培育的斷層。日本團塊世代從今年開始陸續退休,而新生代的人數與素質卻未能及時補位,更是企業未來的隱憂。


三、只注重短期利益,削減人力與成本


企業為了追求短期利益,讓財報數字好看,以對股東有所交代,最迅速可見效的方法就是大幅降低成本,尤其是人事費用。

然而,《日經商業週刊》強調,企業無論如何削減成本,研發人員絕不能省。因為,研發人員是「產品之腦」,有了他們的創意,才能不斷推出新產品,並長期關注消費者的轉變,以隨時進行改善。為了節省成本而大量裁減研發人力,會對產品力造成傷害。

另一個原因是,市場上的競爭品牌眾多,爆量的新商品在市場上廝殺,產品走向「多產多死」的命運,造成商品短命化。企業為了有充足的子彈上戰場,往往必須在短時間之內研發多項產品,而且為了掌握時效,往往還沒十分準備好就匆匆推向市場(包括產品本身與生產線的配合),難以面面俱到,容易造成品質問題。


四、員工忠誠度下降,人事流動頻繁


日本企業以往採取「終身雇用制」,員工忠誠度高,願意為企業賣命直到退休,不僅讓經驗得以傳承,也讓各個部門與環節都能彼此順利進行,日式管理也在當時成為顯學。

然而,全球化趨勢興起,原有的企業倫理受到考驗,日本開始向美國企管學看齊,改採實力主義。日本員工原本安分守己、固守崗位的特質開始崩壞,完全憑實力與表現來爭取升遷。在這樣的趨勢下,員工忠誠度大幅降低,對產品品質關注程度下降,挖角、跳槽頻傳,難以維持企業傳統與經驗傳承,連帶使得作業流程與品質受到影響。


品質範例:電裝


DENSO(電裝)是日本第一大、全球第四大汽車零組件供應商,也是全球最大的汽車冷氣系統供應商。一九四九年,DENSO脫離豐田而獨立,在日本泡沫經濟後的十年,低調的DENSO默默地鴨子滑水,以趨近百分百的良率,創造連續十年不斷逆勢成長的紀錄。

DENSO的資本額一八七四億日圓,去年營收超過三.一兆日圓,市值近四兆日圓(等於東芝加上NEC的總和)。去年,DENSO在日本獲得以追求卓越品質為精神的「戴明獎」,中華民國品質學會去年九月還曾組團參訪。

將「最高品質」視為生存第一要件的DENSO,有何獨到的經營哲學?《日經商業週刊》分析整理成DENSO的「JIMI經營學」:

一、 panese Style(傳統日本式的企業管理):不管潮流如何轉向實力主義,
DENSO依然堅持日本企業傳統做法,長期雇用員工,不輕易裁員,讓員工願意長期留在崗位上。因為,時間夠久,員工與公司之間才能培養出互相信賴的關係,企業也才能活用人才。因為,企業愛它的員工,員工才會愛他的工作與顧客,也才會在乎產品的品質,將公司的聲譽視為自己的名譽。

二、 Innovation(積極革新):定期做「企業內部清倉」,革除舊的觀念與做
法,以創新價值導引出新的企業經營活力。此外,DENSO積極鼓勵研發,一年的研發費用高達二.三億日圓,等於是鈴木、馬自達、富士重工業三家企業一年研發費用的總和。

三、 Meister(發揚職人精神):DENSO效法工藝職人的精神,將手藝(管
理)做到最好的境界。職人在創作作品時,會根據素材的不同,調整手勁與技術的運用,例如雕刻木頭與捏製陶藝,所需的技巧就不同;同理,不同企業內的不同單位,也要根據不同的情形,藉由管理的藝術,讓組織發揮最大的能量。因此,DENSO在各地工廠設立「產品DNA推進室」,由資深專業人員進駐,教導製造汽車零件所需的五感,以及發現問題、提升改善品質的現場力。

四、Intercultural(跨文化):在全球化的時代,企業內部員工之間、企業外部銷售面對的客戶,都很可能不只是自己同文同種的同胞。因此,要能融合異文化,企業才能在全球化的舞台上成功。DENSO在海外有四萬名員工,跨及美、英、印度、中國等二十七國。一般外商在當地國家往往致力於在地化,但DENSO反其道而行 ,要求當地員工必須學日文。原因是,希望讓當地員工認為進入DENSO工作是一種榮譽與希望;此外,也藉此讓各國分公司每個人都能跟總公司溝通,不必透過中間傳譯,以避免欺上瞞下的弊病。

從上述品質下滑的四大原因、以及DENSO的經營哲學加以歸納,可以發現兩大主軸:「全球化」與「人」。當全球化已成趨勢,企業必須赴海外設廠降低成本、進而拓展更大的市場,如何善用廉價人力、又能兼顧維持品質,是企業必須積極面對的課題。


馬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細數台灣旅遊「怪現象」-- 上篇

文、攝影/ 陳火旺

    在政府 2008觀光客倍增計畫號召下,台灣觀光真的動了起來!不過這個動,有點像是烏龜吃了搖頭丸後的那種動,有時緩慢;有時衝太快;又有時左右搖擺沒方向,動得台灣觀光發展滿目瘡痍,也動出了台灣旅遊 4大怪現象。今天,就讓我們先來探討其中兩大怪。

1怪:到處都在放煙火








台灣節慶如同放煙火,短暫炫麗後就一片漆黑。

 從政府大力推動觀光後,台灣各地處處可見所謂的「季」跟「祭」,而且很多不忘加上「國際」 2字,好呼應行政院推動觀光客倍增計畫政策,也藉此讓大家佩服主辦單位的國際視野與決心。

浮濫的「國際性」活動

    在這種各縣市鄉鎮統統動起來的活力下,台灣真的幾乎周周都有「國際性」活動。這禮拜是國際風帆節、下禮拜是國際花卉藝術節、下下禮拜是國際石雕藝術節、再下下禮拜則是國際假面藝術節,接著又有國際合唱節、國際貨櫃節、國際海上花火節、木雕藝術節、海鱺節、甘藷季、蓮花季、陶瓷嘉年華、茶藝博覽會 ……等等。

    只不過,這些活動「國際」在哪裡?有哪幾個真的吸引大批外國人或真的促進觀光客倍增了?

本地人捧場 少見觀光客








台灣有許多美景、等待大家用心欣賞。

 秀姑巒溪的國際泛舟邀請賽,每年大大打著「國際」兩個字,卻年年都是台灣本土團體組隊參加,偶爾有幾個在台工作的外國人組隊報名,讓隊伍中出現了金髮藍眼,大家就開心到不行,高喊「國際化有成」!苗栗的國際假面藝術節,每年邀請幾個國外團體來台表演,從國外借來一些面具,然後統統擺在一個小到不行的展覽室裡,接著大力宣傳,吸引台灣本地觀光客前往大賺門票錢,但吸引了多少外國觀光客?有什麼比這活動更本土?

看看日本怎麼做?

    以鄰近的日本為例,為了促進觀光活動真正國際化,許多縣市都會設置「國際人員」。例如鳥取縣,光是這個面積不到台灣 1/10、人口不超過 100萬,在日本算是鄉下到不行的小縣裡,就總共設置了30多名國際人員,並聘請包含了 1位台灣人在內的 12位國外員工。這些國際人員除了翻譯與接待國外訪客外,平常還要下鄉到小學或社區,針對各自所屬國家的語言、文化、菜餚、風俗習慣等提供教學或經驗交流﹔在這樣的用心下,即便一個鄉下村民,也多多少少都能具有國際觀點,能對外國遊客產生一種熟悉與親切感,進而讓觀光客感到被尊重。這才是促進國際觀光的扎根工作。

    然而,台灣的季跟祭,就如放煙火,大大的聲響、大大的宣傳,卻在短暫的花火後很快進入黑暗。究竟台灣有多少個季跟祭,是真的讓文化或觀光扎了根、促進了國際化、引起共鳴?總是吃吃喝喝、玩玩樂樂之後,剩下一本漂亮的書面紀錄以及各項海鮮季後殘敗的生態。

預算花了不見成績








不同地方的觀光活動,處處都是一樣的噱頭。

 好吧!即使煙火炫爛不錯看,但是,要花錢。隨著政府推動觀光,也讓縣市政府或觀光局只要提出觀光活動計畫,幾乎都可在立法院或議會順利過關取得預算。但在這每年近百項的季跟祭中,稍微注意一下就會發現,超過一半以上的活動與記者會都是委託公關公司辦理。最後是,管它是水梨季、葡萄季、甘藷季,還是芭樂季,所有的活動內容幾乎都是「大聲公比賽」、「大胃王比賽」,所有的活動宣傳記者會統統都是「上空美女模特兒彩繪」、「泳裝浴衣」、「原住民跳舞」,原因是,他們都找同一家公關公司辦理,或者彼此抄襲;問題是這些活動內容與主題何干?與國際化何干?而政府積極推廣一鄉一特色的「特色」在哪裡?

    在這樣的狀況下,台灣的觀光客倍增預算,最後只肥了公關公司、只肥了活動廠商,而納稅人的血汗錢,也在這一場場的煙火秀中被敗光。

     2怪:人人都在蘸醬油

文、攝影/ 陳火旺

    一場場的季與祭花火,讓台灣旅遊活動似乎熱鬧非凡、豐富萬分,但實際上,卻是人人都在蘸醬油。而這樣的蘸醬油方式,正是扼殺台灣美好文化與景點的最大凶手。

原住民歌舞成暖場秀








不管與原住民有沒有關係,在許多觀光活動中,都安排了原住民歌舞表演。

 以大部分季與祭中常常看到的「原住民歌舞表演」為例,不管是海洋祭、水果祭,不管沾不沾得到邊,經常都會有主辦單位邀請原住民來表演歌舞,藉以暖場造勢,也宣示尊重族群。然而,當原住民歌舞成了一場場只是暖場用的表演秀,當不管卑南族、排灣族、布農族還是泰雅族統統穿上花花綠綠、跳起類似阿美族的歌舞後,這樣的結果,很容易導致大家以為「原來台灣的原住民文化不過如此」。

文化藝術膚淺化








台灣在地文化成觀光訴求,但深度普遍不足。

 事實上,台灣原住民的藝術文化十分深刻,只要深入體會,就會了解原來泰雅族織布如此美麗堅固;泰雅族娶老婆一定要挑大屁股,就因為屁股愈大、愈能織出幅面寬廣的布。排灣族的木雕藝術,是那種帶著天真、卻又能夠震撼人心的深刻之美﹔布農族的八部合音,曾在奧運會上響徹國際、震撼國外藝術家﹔而阿美族的歌舞,也不只是我們經常看到的那種亂唱亂跳,而是有著極為迷人的動作與涵義。

    但這一切的深刻與可能的文化藝術感動,卻都在台灣觀光淺碟蘸醬油的表演方式中徹底遭到埋沒,甚至扼殺了文化發展,讓大家只重噱頭。

蘭嶼之美豈僅於此








蘭嶼之美,正在蘸醬油玩法中逐漸消逝。

 又例如台灣旅遊業者當前正積極推動台東、蘭嶼、綠島3 日遊的行程。台灣的離島極美,蘭嶼更是保存著十分濃厚的特有達悟族文化,但因為交通與其他因素,許多人想去蘭嶼卻苦無機會去,而業者推出這樣的行程,正好投其所好,因此大受歡迎。

    問題是,仔細檢視這樣的行程就會發現,因為要搭配船班與住宿,所以這類行程中的蘭嶼經常只停留 3 4個小時,4個小時的蘭嶼行程,看到的就只是蘭嶼的龍頭岩、軍艦岩、玉女岩等等無聊的陸上景點,抱著滿滿期待而來的遊客,最後的結論往往都是:「原來蘭嶼如此無聊,根本不值得來。」

小琉球之痛 殷鑑不遠








小琉球的威尼斯海灘極美,卻少有人真正認識。

 當年的小琉球就是這樣被玩死。儘管小琉球是台灣唯一一座珊瑚礁島嶼,潮間帶旁那粉粉紫紫藍藍綠綠的珊瑚碎片美到不行,威尼斯海灘的細沙更如棉花般細緻柔軟,但就因為當年旅行團大多只安排小琉球半日遊,看看陸上無聊的岩石景點,讓大家有了那種「來過了」的快感之後就離去,也因此,幾年之後,直到現在,小琉球還是擺脫不了那種無聊到死的旅遊壞印象。

    蘭嶼極美,綠島也極美,但這些美是需要花點時間好好沉靜,與當地人好好交流,最後才會進入心中、看到文化、成為永遠難忘的那種美,而目前這樣的蘸醬油玩法,正在糟蹋這所有的美,讓所有參加這種玩法的旅客,留下的只是超級無聊或海底溫泉人擠人,像下水餃的負面印象,一輩子該來一次的滿滿期待,最後成了一輩子來一次就夠了的滿滿失落。

走馬看花 難吸引人

    直到現在,台灣的旅行團還是很難擺脫走馬看花的景點遊覽方式,觀光局積極推動的「台灣觀光巴士」也幾乎全部委由旅行社以這樣的方式操作辦理﹔然而,台灣觀光客源以日本、香港與歐美客為主,這些國家人民又大多以定點旅遊方式為主,這樣的行程安排,如何吸引人?如何讓人深刻與感動?如何吸引回流?

細數台灣旅遊怪現象-- 下篇

文、攝影/ 陳火旺

    繼上篇揭露了台灣旅遊中「到處都在放煙火」及「人人都在蘸醬油」 2大怪現象,現在繼續為您探討另外兩怪。

3怪:觀光重硬不重軟

    為了推動觀光,這幾年來觀光局年年最少編列 70億元上下預算,加上各縣市政府地方預算,總計超過百億,碰到專案與大建設又更驚人,然而,這些錢的用法,卻大多只重硬體不重軟體,讓觀光推動最後只成為一場場的風光剪綵,卻未能永續。

望安綠蠵龜館 虛有其表








花了上億元興建的澎湖綠蠵龜館,僅剩下讓遊客吹冷氣的功能。

 以澎湖望安為例,由於望安地區海灣適合、加上少開發污染,也因此成為台灣目前少數仍能吸引綠蠵龜上岸產卵的淨土。 20029月間,觀光局斥資 1億元在此興建了綠蠵龜館並找來副總統呂秀蓮開幕剪綵,風光萬分,但是3 年後的現在,這座綠蠵龜館只成為遊客口中的「最佳冷氣房」。

    台灣生態資源豐富,但生態之美不只是看,更需要解說。望安綠蠵龜館除了裡頭擺放了一點綠蠵龜模型與照片外,沒有提供任何解說服務,也沒有任何搭配的套裝行程。當然,海岸必須淨空保護,以免妨礙綠蠵龜產卵,但依舊可以透過多種方式讓遊客認識綠蠵龜,進而參與保護綠蠵龜,這才是興建綠蠵龜館的最大價值。但從開幕至今已經 3年,沒有任何深刻的經營軟體出爐。一座冷氣房,需要花費 1億元來興建嗎?

馬祖芹壁 美景遭破壞








毫無章法的建設,讓美麗的馬祖芹壁變了樣。

 又例如馬祖芹壁,這個美得宛如地中海畔的海濱山城,其古老花崗岩印章屋色澤與彎曲街道,是經常被稱頌的絕佳美景;但從 2005年年初開始,隨著連江縣政府更新階梯、在海濱咖啡屋旁的欄杆上製作大批的青蛙雕像之後,就一切都走了樣。更新階梯是為了安全,製作青蛙雕像是為了符合當地信仰,然而,就算真的不得不作,難道不能以破壞性更小或色澤更相同的建材來興建嗎?卻讓一個美美的芹壁就此變了樣。

墾丁佳樂水 開路釀悲劇








墾丁佳樂水,現在只剩寬廣馬路與破碎蜂窩岩。

 又例如以往的墾丁佳樂水地區。佳樂水的海岸地質侵蝕與蜂窩岩之美讓人傾倒,也年年吸引大批觀光客。但為了方便遊客開車進入觀賞、增加營收,滿洲鄉公所居然異想天開找來怪手與鋼筋水泥,從大片的蜂窩岩當中打出一條寬達 5公尺、長達數公里的水泥道路。最後,佳樂水幾乎不再有遊客、只剩下滿地破碎的蜂窩岩與筆直大馬路。而這一切,居然是發生在墾丁國家公園區內。儘管有著國家公園法的嚴格保護、儘管道路施工不是一、兩天就能完成的事,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卻只在最後蜂窩岩都被打毀後,才將滿洲鄉鄉長移送法辦,卻未能提前阻止破壞的悲劇發生,到底權責畫分出了什麼問題?

祝山看日出 買票似噩夢

    又例如阿里山的登祝山小火車,這個已經經營了幾十年、也是台灣最為外國人知悉的旅遊路線,直到現在,每逢假日或跨年人滿為患時,因為無限制賣票,而且每張票都沒註明搭車時間與車廂,也因此讓所有提前一天買了票的遊客,每個都必須趕在清晨 3 4點就去排隊,歷經宛如逃難過程與翻覆危機後才能抵達祝山看日出。只是一個簡單的流程控制不肯改善,就讓阿里山的旅遊品質至今依舊停留在20 年前。

硬體拚命建 軟體在哪裡

    這些年來為了推展觀光,具有工程背景的執事者與其他政府部門工程學者的參與下,台灣觀光也走上國際比圖、高山纜車、道路景觀改善與全新的風景區設置或建築體興建等等硬體思維,讓台灣觀光真的硬了起來。只是,硬了之後,軟的在哪裡?

    由於觀光組織積極擴張,這些年來觀光局幾乎成了全台灣升官最快的單位,但直到現在,觀光行政依舊難以整合。例如馬祖、澎湖的觀光,到底是由縣政府主導還是風景區國家管理處主導,已經讓人眼花撩亂,成了資源的重疊浪費與爭功,但直到現在,連最基本的台灣形象與觀光定位都還搞不定。

4 怪:大家一起來搶錢

文、攝影/ 陳火旺

    政府推動觀光,卻一直未能改變離尖峰失衡問題與創造永續經營信心,讓部分旅遊業者至今依舊存在投機搶錢心理,也讓國內旅遊品質一直無法提升。

短視近利 毀了綠島








綠島的寧靜之美,已被摩托車破壞殆盡。

 以綠島為例,整個綠島一年遊客超過30 萬,但遊客大多只集中在暑假7 8月間前來,最多時一天就有高達上萬人。這麼多人、但卻又如此失衡,也因此讓許多旅遊業者不願投資在整體的設施改善,只想利用最簡單的工具在暑假期間好好撈一筆。幾年下來,當年的純樸綠島,現在只見處處摩托車呼嘯、廣告招牌雜亂林立、珊瑚礁垂死、品質低落的民宿與旅館一家家成立,完全失去小島該有的寧靜之美與豐富生態生命力。

    在國外,許多小島都被規畫成一島一飯店,整個島上就只有一個渡假中心,遊客可以在裡頭安安靜靜的休息、賞景,而這樣的方式,也為這些小島帶來了一年四季都不中斷的人潮。綠島也有這樣的條件與資源,只要好好協調,設立幾個高品質的渡假中心,讓一年四季都有遊客,就可以大幅改善這種只集中在暑假搶錢的短視經營方式。

政策失當 束手無策








混亂的溫泉水管,正是台灣觀光業只顧搶錢不顧環境的最佳寫照。

 然而,正因為長期政策的缺乏與離尖峰嚴重失衡,讓業者即便用心投入,就必須抱持一年休半年、或是周休 5日的最壞打算,誰敢用心?

    面對這樣的狀況,縣市政府與觀光局依舊沒有想要透過總量管制、改善環島大眾交通、或是進行整體造街計畫與提出長期經營計畫來改善,卻僅僅想到要抽觀光稅,讓人無法理解這樣的心態。

    台灣的離島,不管綠島、蘭嶼、小琉球,甚至金門、馬祖、澎湖,每一座都有其不同的美景,但現在幾乎每一個島都只淪落為暑假搶錢中心。

大陸觀光客 來台成肥羊








台灣處處有美景,卻缺乏專業、有效的開發與利用。

 又例如旅遊業者這些年來積極推動兩岸交流與大陸人士來台,認為這是台灣觀光的唯一未來,但事實上台灣旅遊口碑正在對岸遭受臭罵中。以目前經由第 3地來台的大陸旅客為例,包含轉機、繁複的申請手續、先到第3 地入境之後再出來、所有的開支等等,平均8 7夜的團體行程要價台幣6 7萬元。這6 7萬元看似高價,但事實上很多錢都已耗在轉機、入境第3國、或者進了大陸旅行社口袋,加上台灣接待旅行社自己惡性競爭,最後真正收到口袋裡的,最多只有每天每人大約台幣 1200元到 1500元,這些錢,必須用來安排這些大陸遊客住宿、餐飲、交通,還必須要有盈餘,以台灣的消費水平來看,這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務。

    最後,花了 67萬元的大陸觀光客來到台灣,只能去住便宜到不行的旅館,甚至廟裡的通舖,去玩不用門票的景點、吃每桌 10 1200元以下的超低價餐、最後還要被帶著去購物;甚至目前市場上已經出現轉賣人頭現象,平均每個人頭80 元美金,由靠行旅行社付給接待旅行社後就可以把大陸遊客帶走,任宰肥羊,一罐售價1200元的普通茶葉,可以賣到 9千到1 5千元,一瓶鹿茸酒開價上萬元,種種的品質低落與強迫高價購物,正讓台灣旅遊在對岸口碑壞到死。

台灣觀光 未來在哪裡?

    低價搶客、不合理的價格、沒有永續經營的計畫與決心,在在讓台灣旅遊不論出國、入國,都慢慢淪為搶錢中心,而所謂的品質與深度,慢慢成為噱頭,距離愈來愈遠。開放對岸觀光客來台,真的就能解決一切問題嗎?到底我們自身的政策在哪裡?

    觀光行政難整合、離尖峰失衡、國際形象模糊、缺乏深度、國際化淪為口號、缺乏扎根、服務品質低落 ……,一個個問題,至今連解決方案都未能在觀光客倍增計畫中看到,只看到政府依舊努力規畫硬體、努力申請預算、努力在國際來台人數上灌水、努力把商務客數字變成觀光客數字自欺欺人。硬的有了、官升了、錢花了、數字好看了,但台灣觀光真實永續的經營政策,到底在哪裡?

陳火旺簡介

    (陳火旺,天天上山下海,玩到廢寢忘食,以致於肝火很旺的旅遊作家,想與他對話,問他相關問題, e-maile travel@mail.chinatimes.com.tw )

馬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篇文章是在芬蘭競爭力專題報導其中的一部分,


它簡短但明確的點出了台灣目前教育問題的所在,


看到這些東西,然而自己卻也無能為力..


唉....


 


台灣學生 埋首啃書 哪管原創
2006.03.21  中國時報


    「知識就是力量」。不!知識從來不曾產生巨大力量。知識只是鋼鐵,想像力才能讓它變成器具或武器。愛因斯坦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真正的力量來自於創造,創造源自於想像。


    有創造力才能領先,不能創造則注定追隨的命運。培養下一代在廿一世紀的國際競爭力,理當是台灣當前教育的明確目的。


    台灣教育的問題核心出在哪裡?雖然我並不想這樣說。但是,一九五七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卡謬的話言猶在耳:「我們作品的高貴之處,植根於兩項艱難的誓約;對於明知之事,絕不撒謊。並且奮力去抵抗壓迫。」台灣價值之病和台灣教育之病的最大象徵就是「台灣大學」。


    「台灣大學」到今天,仍然還沒有能力靠自己培養出任何一個創造性領袖。或者,這樣說比較公平,即使有極少數的創造性人物誕生在台大校園,台灣大學也不具「國際認證」的公信力。


    我幾度和赫爾辛基大學博士班學生馬帝聊天。他在台灣大學唸過一年書。他說:「我受不了台灣教授和大學生。」他一點生氣的語氣都沒有。


    「舉個實例好嗎?」我笑笑地問。


    「比方說,一個題目出來,我們芬蘭的學生會很簡要的提出一些相關的理論和見解,然後把重點放在我們自己的看法。台灣不一樣。比方說,我提出四個已經有的理論。他們馬上會說,不對,有五個,你少寫了一個。還有的會告訴你該去讀甚麼書和甚麼書。他們並不關心你有甚麼自己的想法,只告訴你,你書讀得不夠多。只要書讀得夠多,引經據典,不要漏了,就會有高分。有沒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不是那麼重要。」馬帝越說語調反而越平靜溫和。


    台灣的教育體系一直是創造代工業最棒的體系。教育部長聽令於總統。校長聽令於教育部或教育局。聽話就好。老師教的全會就是一百分。這種教育培養出台灣人很高的理解力。老師和課本教的如果不能理解,就不可能有好成績。照著別人定的規格、標準去做,理解甚麼是重點,做出別人所要的,全世界大概少有國家可以比台灣人強。台灣的教室就是代工廠。學生是產品,老師是工人,校長是工頭。對台灣人來說,天下無難事,只有原創比較難而已。


    台灣的產業外移根本的核心就在教育。那是台灣經濟上缺乏「原創性」的惡果輪迴,再有錢,工廠再大間,都禁不起一個國際性的產業大轉型的衝擊。


    台灣的教育和考試方式無法鼓勵原創。既沒有「台灣識別」,也沒有「價值典範」。台灣最優秀的年輕人,令您不得不佩服的年輕人進了台大醫學院。結果呢?畢業當醫生,就此結束了一生。

馬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兩性經濟論》男人不懂,鳳凰為何沒有愛上貧窮貴公子?

婚姻關係裡的「傲慢」與「偏見」


女人喜歡多金的丈夫,男人也喜歡有錢的老婆,永遠有一群人會被遺忘。

文=王幼玲

珍.奧斯丁的《傲慢與偏見》又重拍上映,許多人看到這個書名,必然喚起自己年少憧憬愛情、結婚、浪漫的感覺。然而,這本描寫兩個世紀前英國階級差異與兩性溝通的小說裡面的名句:「有一筆財富的男人,就能期待到好婚姻」,是否能穿越時間的重重障礙,跑進鼓吹兩性平權的21世紀?

女性主義者可能會說,隨著女性受高等教育的壓倒性比率,以及職場內占據高薪位置的現象來看,這句話要倒過來,才算符合實情。

然而,這只是某些都會地區的想法,本身可能已帶著一些「偏見」。實情是:擁有一筆財富的女人還不夠多,而「傲慢」的身段(此處解釋為「自尊心」應較正確),仍讓男人成為家計的主要負擔者。

擇偶標準:兩性都想「高攀」

兩性關係表現在擇偶標準的軸線上,卻已經出現了過去世代未曾預見的傾斜與反轉。美國在九十年代初期所做的「全國家計調查」發現,平均年齡三十五歲以下的單身男子說願意和比他會賺錢的女人結婚,對收入比他少的女子,他沒有興趣。而找不到固定工作,沒有賺錢能力的女生,也最不受歡迎。

和男人想高攀多金女比較起來,女人更不願「下嫁」——這個字眼真是傳神,指的是,嫁給收入比她少,教育程度也較低的男人。珍.奧斯丁在這裡扳回一城,女人也比男人更想「高攀」。德州大學的巴大衛(David Buss)等人所做的研究就發現過,女性的收入愈高,她們就愈會把財富列為擇偶標準。當她們結婚後,也愈發不能忍受丈夫的缺點。

讀到此處,妳的心裡可能會出現一道邏輯題:難道收入不相伯仲的夫妻檔也最相安無事嗎?錯了,心理學研究發現,這種夫妻類型反而最容易離婚。維琴尼亞大學的那史帝(Steven Nock)解釋,與妻子收入相當的丈夫對婚姻的承諾較不受影響,卻較可能由不滿意的妻子提出離婚要求。

把這些研究資料拼湊起來,我們將發現一幅兩性戰爭永不停息的圖像,因為兩性都爭著在婚姻市場裡論金秤財、品身世看文憑,永遠都會有一群條件較差的男生和女生被遺忘在後頭。

原來,男人不懂的是,過去父權體系給男人遺留下來的自尊與「傲慢」基因,並沒有提高他的異性吸引力,最後放在擇偶天秤上比的,還是經濟、收入、教育與家世。男人難道沒有其他東西嗎?喔,繼續把「貧窮貴公子」放在偶像劇類吧。

珍奧斯丁顯然又說對了一次,從英國的農村莊園到「麻雀變鳳凰」、「麻雀變公主」,多的是多金、瀟灑、家世顯赫的男子「愛下」(當然,此處不能稱為「愛上」)貧窮階級女生的故事,想不起有那本大眾小說、電影或電視劇,膽敢挑戰此項迷思,把兩性的角色翻轉過來。

男人不懂,是真的不懂的話,請繼續思索下去。

馬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聞,還是誰的悔過書?

《深層思考》:誰的悔過書


文/陳雅馨

9月中旬,路竹國中一位未能及時繳付孩子學費的家長被學校罰寫悔過書,在社會上引發了一片譁然。這是發生在台灣社會底層的小型悲劇,規模與震撼人心的程度,或許不如去年8月紐約時報曾經刊登過的一則報導——繳不起八十美金大學入學考費用的中國少年在絕望中衝向一列疾駛而來的火車,來得悲痛慘烈吧,然而這兩齣社會底層的生存悲劇卻有著同樣的敘事結構:喪失了教育等同於喪失社會流動(或更鮮活現實的說法,出人頭地)的機會,未來不再可以盼望,貧窮的現實卻如急馳中的火車,令人難以閃避。

台灣是否貧富差距不均呢?這問題是無甚意義的,因為即便共產社會,任何社會均有財富分配不均的情形;尤其在階級逐漸以消費,特別是文化消費能力定義的資本主義消費社會,在一定程度內的財富分配不均所導致的妒羨心理,總能被消費行為所賦予的心理滿足感給稀釋。精品與名牌餵養得不只是虛榮炫耀的胃口,其深遠的歷史、文化建構及追求精緻的階層註記,才是引人垂涎的主菜。現代人只要身上能夠有些閒錢在此類文化精品上做點投資,大抵上便自認是具有文化及時尚品味的中產階級了。

在透過消費來創造、維護、標榜其自我認同的現代社會,無能消費不再只關乎生死存亡,更足以在與認同息息相關的心理與情感面投下巨大陰影;所得差距不只象徵物質面的消費力差異,更在符號面,亦即個人心理認同及情感投射能力面上創造出新的落差。也因此,當貧富差距的程度大到影響包括生活、就學等人民基本權益時,貧富差距近年來逐漸拉大的事實認知,透過媒體的放大效應後,社會的普遍感受更是會急遽惡化;這些悲劇的張力乃源自於現代人的心理結構現實。

就經濟面而言,事實上,所得差距的擴大乃是全球性的長期趨勢之一,因此各國政府都將「防堵」所得差距擴大作為政策的焦點,社會總體面的防堵策略基本有二,一是推動更符合公平正義原則的租稅改革,二是社會安全網的建構。諷刺的是,或許台灣或中國的政治體制截然不同,期待政府進行大規模社會、經濟改革乃是不切實際這點,卻是並無二致。解釋所得差距惡化的理論甚多,且人言言殊,不過就個人收入的部分而言,教育是其中相當重要的一環,近二十年來,技術能力更顯然成為所得差距擴大的重要解釋項之一。從個人角度而言,教育向來是最有機會取得的手段,也是社會流動的重要捷徑,尤其在知識經濟崛起、政府執行力每況愈下的今日,個人更是只能寄望於透過教育改善社會處境了。

誰的悔過書?這是個好問題。

馬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